培养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演讲稿(通用3篇)
培养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演讲稿(通用3篇)
培养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演讲稿 篇1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培养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记得很久以前,我的书桌上可谓是吃喝玩乐样样俱全:少了封皮的杂志、拆了一半的糖果、团成团的白纸它们都充当着书桌上的一分子。父母经常劝说我整理一下,可我总是对他们的苦口婆心不屑一顾,颇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范儿。可是不久我就遇到了难题,先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任凭我把抽屉翻了个底朝天,它还是不肯现原形,而父母的幸灾乐祸更是叫我无地自容。更麻烦的是,做作业的时候,那些零食,小玩意儿,总是让我忘记了动笔,心思越飘越远,导致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都有明显的下降。痛定思痛啊,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改邪归正!于是我试着每天在睡觉前把我的那片小天地整理一番,并请父母帮助督促检查。一段时间后,我的书桌变得干净整洁,我整个人竟也变得井井有条了。这是我切身实际的例子,我想大家已经看得出来,一个好的.习惯对于人的影响是多么大了吧,哪怕只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整理。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有一位记者问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记者不解地问。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这位科学家的回答出人意料,但却清楚地表明了在儿时养成的正向习惯对于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人们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可见我们养成了好的习惯就可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反之,就可能会离这一切越来越远。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习惯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一种天性。相信大家都曾听过一个研究生求职的故事,他为什么能够从众多博士,甚至博士后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的一个不经意间的举动,一种习惯,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本能只有他捡起了门口的废纸,也因此面试成功了。由此我们是否能这样推测,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也许能在不经意间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或成功。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我们姑且先从学会整理开始,将好习惯的种子深深埋下,用恒心去浇灌,用行动去奠基,成就生命的无限精彩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培养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演讲稿 篇2
各位老师,同学:
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我演讲的题目是《培养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学生》
同学们,学会做人是我们中学生的首要任务。可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学生在公交车上抢座不让座,马路上不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路边乱丢果皮纸屑,乱吐痰,与人交谈满嘴脏话,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我不否认,在很多人眼里,这些行为习惯都微不足道。可是这些不良习惯却真实地反映出部分中学生的精神风貌,折射出其道德素质的低下。正是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古人云:勿以恶小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事实上,良好的习惯是保证我们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我们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受人尊敬,让人喜爱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拥有良好修养和文化内涵的表现。"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社会现实也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使人终生受益;沾染上不良习惯会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隐患。中学这个阶段,正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教育的'良机,进行文明行为的训练与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近一段时期以来,我们也看到校园内一小部分同学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恶习,陋习现象有重新抬头的现象,一些同学尊师爱教思想淡化,不会使用礼貌用语,举止言谈粗俗,大庭广众之下脏话,粗话不断;不懂谦让互助,仪表仪容不整,有失规范;不讲卫生,吸烟,考试作弊;男女同学之间没有保持正常的友谊关系,行为不端等等诸如此类现象,严重危害了学校的形象,破坏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重申和加强我们广大学生养成教育是十分有必要也是迫在眉睫的。
各位同学,文明习惯是同学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讲粗言烂语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家园是现阶段党和人民的追求目标。学校建设同样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和谐的校园需要同学们共同创造。在这里我代表学生会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学生。以我们文明的实际行动向家长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发展完美文明自我,共同努力奋斗。
培养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演讲稿 篇3
各位老师、同学们:
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就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些不好的习惯。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这个就是教育的欠缺。如果大人不及时纠正和教育,他翻惯了,就成了习惯。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我们很多的行为重复不止21天,形成的习惯就很牢固。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总之是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再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
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实际上就是从好的习惯开始。
我们发出“培养良好习惯,做文明西中人”的倡议已经将近一个月了,向不良行为习惯告别,经过教育,经过培养,形成新的好习惯,人是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
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我概括一下就是: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