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3篇)

98e范文网 时间:

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3篇)

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

  愁煞人,养殖场每天产生60吨牛粪

  黄炳权是广西有名的养殖大户,在养牛上总是别出心裁。奶牛喜欢水,他在养殖区特意安装了淋浴设备,堪称“奶牛宾馆”。洗澡之后,奶水牛还能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享受按摩等待遇。人性化的服务让奶水牛不仅产奶多,而且肉质也上了档次,连法国专家参观后都频频点头,黄炳权为此名利双收。可这一位牛人,却因为一件事情愁得吃不好睡不安。

  原来, 牛场4000头牛每天拉出60吨粪便,一天就是一火车皮!这么多牛粪放哪都是个麻烦。规模化养牛牛粪的处理是个老大难问题。黄炳权起初想得很简单,牛粪可以拿去肥田,可农民嫌远不愿意费时费力来拉。结果牛粪越积越多,臭气冲天没地处理,对周边住户影响很大。

  牛粪处理不好会影响环境,影响牛场的形象,时间长了还势必影响自己的整个生意。20__年的一天,黄炳权去外地参观,看到人家的牛场建了沼气池,处理粪便效果不错。于是他也动起了心思:建沼气池。黄炳权一下建了几千立方米的沼气池,而且连成了片。奶水牛的粪便进了沼气池,经过发酵变成了沼渣、沼液。这些沼渣、沼液没有了臭味,施到田里比牛粪肥田的效果还好。不仅如此,沼气在黄炳权这里还有了大用途。“员工煮饭用气,我们发电用气,烧锅炉用气。”

  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一年就能节省100多万元。自从牛粪进了沼气池,牛场的环境得到改善。然而一段时间以后,牛粪的麻烦又来了。因为沼气池的空间毕竟有限,沼液发酵也需要周转时间,可这牛天天都要拉,到头来牛粪还是用不完。看着一天天多起来的“祸害”,黄炳权又犯了难。

  初尝甜头,牛粪养蚯蚓喂鸡喂鱼年赚300万

  有一天,黄炳权在林子里散步,发现散养的土鸡在树下不停的找虫子吃,他马上来了灵感。原来他发现鸡吃的虫子里边,有一样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蚯蚓。

  蚯蚓可是高蛋白,如果能让鸡天天吃上,不仅节约饲料,鸡的品质更好,关键是多余的牛粪有了新出路。黄炳权决定用牛粪养蚯蚓,用蚯蚓来喂鸡。黄炳权心想,蚯蚓地里就有,而且个头很大,想必不会太难养,后来却发现这种蚯蚓养殖并不理想。它们虽然个头大,但繁殖很慢。后来他打听到,有专门用来人工养殖的蚯蚓品种,比如“太平一号”。

  于是,黄炳权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就连路旁果树下面的空地都用上了。黄炳权特意把蚯蚓放在果树下面,上面还盖上了遮阳网,一来遮光,二来还可以调节温度。这样,给蚯蚓创造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这些发酵好的牛粪非常疏松,也正是蚯蚓喜欢的,不仅适合它们居住,还可以给它们提供丰富的营养。

  土鸡吃蚯蚓,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鸡肉的品质也提高了。由于味道非常香,又很有嚼头,这吃虫的土鸡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每公斤售价80元,仍供不应求。每年近10万只土鸡,给黄炳权带来了又一笔可观的财富。

  黄炳权的牛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不仅养奶牛,还养起了当地的涠洲黄牛,牛粪比以前更多了。这时靠沼气池和养鸡根本消耗不了这么多牛粪,他不得不继续为牛粪寻找出路。

  20__年,黄炳权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投资上千万元在海边修补百米长的溃坝,还声称这一次为牛粪找到了根本性的出路。当时他看上了一个因溃坝而废弃的盐场,溃坝深度有十几米,长上百米,大水在这里冲出了一个深湖。

  黄炳权之所以不惜血本修坝,原来要在这里养海水鱼,同样和牛粪有关。其实早在几年前黄炳权就开始试着用牛粪养过鱼。黄炳权厂区周围有个300亩大的池塘,以前他曾经用牛粪肥水养淡水鱼,但总觉得这样对环境不太好。后来有了大量的蚯蚓,黄炳权想,蚯蚓不但可以养鸡,也可以养鱼呀!因为小时候他钓鱼时,就经常用它做诱饵,鱼特别爱吃。蚯蚓作为动物性饵料来喂鱼,其粪便可以肥水,而且效果比牛粪都好。用牛粪养蚯蚓,再用蚯蚓喂淡水鱼,既赚钱又环保。后来他在几个大水塘里做实验,没想到一年半时间,很多鱼都重4.5公斤以上,而且做出来味道非常鲜美,与喂商品饲料的鱼相比,不知要强多少倍!

  打造海上生态养殖模式,牛粪变“绿色金矿”

  有了用蚯蚓养淡水鱼的成功经验后,黄炳权就想,既然牛粪源源不断,总是个麻烦,不如接着扩大养鱼规模,来消耗更多的牛粪。于是黄炳权才有了修坝养鱼的大胆想法。通过试验,他发现牛粪养出的蚯蚓,有些海水鱼也特别喜欢吃。蚯蚓不仅可以喂海水鱼,其粪便同样也可以起到培肥海水的作用。这样,海水中既有植物性饵料,也有动物性饵料,不同的养殖品种都有了吃的,而且饲料成本极低。可是在这广阔的水面上,到底怎么养更合适呢?

  黄炳权没有像别人那样单纯地去养鱼,而是搞混养,虾、螺、蟹、鱼每样都有,且密度不大。他要寻求一种自然的效果,想利用广阔的水面养出高档海产品。为此黄炳权请来了当地的水产专家,混养了几个品种,充分利用池塘里面的水体空间,搞生态立体养殖。

  水体面积大,空气新鲜,溶解氧就比较充足,根本用不着人工增氧。因水体生态环境比较好,鱼、虾、蟹、贝很少得病,而且不同品种之间还可以形成一定的食物链。平时,除了补充养殖的蚯蚓和蚯蚓粪,一般不用饲喂其它饲料,基本是一种仿自然的状态。

  更有趣的是,在这里,海滩和池塘是相通的,平时有不少天然饵料和鱼种也会随着潮水进来。随着海水的进入,外面的天然苗种,如鱼苗、虾苗等也被带了进来,养殖品种和饵料也更加多样化。当然,仅有野生品种是远远不够的,有时还需要人工投放黄鳍鲷鱼、鯔鱼之类的苗种。

  与一般人的养殖方法不同,黄炳权投放鱼苗不仅品种多,就是同一个品种也是分批投放的。这看似很麻烦,其实他是想尽量让养殖更接近一种自然的状态,而且这样,一年当中总有高品质的海产品上市,也就避开了一次捕捞集中上市的风险。

  黄炳权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整个养殖过程中不用投放其它饲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通过几年的经营,这里的水体环境一直保持得很好,海产品的质量不仅稳步提高,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20__年,牛粪给他带来的纯利润高达1000多万元。黄炳权和牛粪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凭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如今他还在和牛粪较劲,想利用当地特有的优势再多建几个牛场,让更多的牛粪成为可利用的绿色资源。

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2

  郑斌出生在豫南县城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自幼家境贫寒,因此,大学毕业后,急于摆脱现状的他加入了一家食品企业的营销队伍。

  岁月如梭,转眼间5年过去了,一起来的同事有的升到了业务主管,有的担任了区域经理,而他却还在原地踏步,继续做着他的业务代表。但令郑斌苦恼的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却变得越来越困惑和迷茫了。首先,其在骨子里就埋下的自卑感,让他很难甩开手来开展工作,并且事事表现得敏感而多疑,以至周围同事都评价他“太假”,没有魄力和冲劲。其次,由于他性格沉默寡言,不善交流,让别人误以为他“自命清高”和“孤芳自赏”,而将其游离于团队之外;最后,更为要命的是,已在该企业工作了5年的他,因为业务的重复和单调,让他感到身心疲惫,激情不再,以至工作消极,牢骚满腹,甚至自觉不自觉潜意识里就有了惰性,这一切都让公司领导感觉他是团队里的“老油条”,培养价值不大,甚至对其失去信心,欲在合适的时机将其“淘汰掉”。

  促使郑斌下定决心与自己的过去告别的,是他所看到的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籍:寓言中的小老鼠“哼哼”安于守旧,怀念过去拥有的奶酪而在对苍天的不断抱怨中郁郁寡欢,而“唧唧”却勇敢地冲破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进入迷宫,终于找到更多更好的奶酪。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可它对郑斌的刺激和影响却很大,他感觉他很象寓言中的小老鼠“哼哼”:抱残守缺、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是的,他应该改变自己,他应该做文中的“唧唧”,告别过去,不再怀旧,而是重新塑造一个崭新的自己。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重拾自己以往的工作信心。因为心态是决定一切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郑斌放弃了礼拜天、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报名参加了各种专业培训,从基本的营销知识开始,他先后学习了营销4P、4C理论以及较为新潮的体验营销、整合营销等等,特别是他5月份投资参加的一次拓展培训,其耳目一新的内容和活动项目,更是让他找回了一个充满自信的自己,因此,在每天早上上班前,他都会面对镜子中的自己,高喊“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会成功”,从而给自己的一个自信的微笑,让自己的一天充满信心。

  不爱说话,是郑斌的发展“短板”,可善于交流与沟通是营销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改变自己的这种性格缺陷,郑斌想方设法在各种场合锻炼自己,因此,不论大会小会,只要能有发言的机会,他都积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不再象以前那样怕出丑。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也开始主动地与包括上司在内的同事交流与切磋,自己不懂的,也能够勇敢地去向周围的人请教,并在自己的为人处世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为别人着想。在今年6月的一次新市场开发动员会上,郑斌主动请缨,请求开发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市场,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后,他所请战的新市场虽历经周折,但终大功告成。

  改变自己的陋习,是郑斌对自己“革命”最大的阻力。为了一改自己以往邋遢、懒惰等不良习惯,他决定对自己“狠一点”。第一,改变自己的“包装”方式,以前都是着装随便,不修边幅,现在,他穿上了闲置已久的西装,打上了漂亮的领带,头发梳理的整整齐齐,让人感觉是一个十足的专业营销人。第二,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每天6点起床,6点半吃早餐,吃过早餐后,学习营销书籍1个小时,将近八点到公司上班。晚上下班后,7点吃晚餐,然后做工作总结和做次日工作计划和工作日记,一直到当晚11点。要改变以前的习惯是痛苦和困难的,这让他深深领会到“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深刻含义。但即使如此,郑斌仍然是在别人充满怀疑的眼光中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仍然在睡眼惺忪中起床、在困意蒙蒙中做完一天当中的最后一件事……

  几个月过去了,让郑斌不可思议的是,他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变化,而一切又都充满了新意,他象换了一个人,而身边的世界好象也改变了许多、改善了许多。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长快乐。

  勤奋好学,让公司领导很快就改变了以前对郑斌的看法,并且赢得了公司上下领导的一致好评,而其工作的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更让他在营销员队伍中迅速脱颖而出,并在今年的11月份,晋升为豫东片区的区域主管,并被作为大区经理的预备人选而纳入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其“主动出击”与同事多方交流和协作,让他在企业里很快就左右逢源,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和游刃有余。最后,其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的养成,让郑斌如鱼得水,工作日益顺心。郑斌终于凭借“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的人生信条,“凤凰涅磐”,掀开了其人生职业生涯新的篇章。

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3

  巩春芝,198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日照莒县夏庄镇中马坡村人,莒县夏庄春园青茶厂总经理、春园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建厂之初,新婚一年多的丈夫因车祸丧生,肇事司机逃逸在外,留给巩春芝的是丈夫生前十多万的债务。人死债不死,巩春芝信守承诺,替夫还债,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经过几年努力,她不仅把欠款还清,而且将茶厂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加工车间,并且在11月1日注册了“莒州春园青茶”商标,成立了春园茶叶专业合作社。

  俗话说,人生的幸福总是相似的,但是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面对不幸,每个人的表现也迥乎不同,坚强的人选择担当,懦弱的人选择逃避,人生也会因此而不同。

  巩春芝,这位80后媳妇,在结婚不久,丈夫这个家庭顶梁柱便因车祸突然去世,这该是多么大的人生打击。面对丈夫生前欠下的十多万元债务,看着尚处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目睹一夜间白了头发的父母、公婆,可想而知,巩春芝当时的人生该是多么的难以抉择。

  灾难能将人击垮,也能将人磨练得更加坚强、坚韧!面对困难,巩春芝没有选择逃避,她勇敢地挑起了这副家庭重担:抚养孩子、侍奉公婆,归还丈夫欠下的欠款。这种选择虽然艰难,巩春芝却做得义无反顾,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却坚信“人死债不死”这个基本道理。诚信,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犹如种子播撒在了她的骨子里。也正是因为这种诚信的品德,才撑起了她的责任担当,也才让她从苦难中慢慢爬起来,再次开始了她艰难的创业历程。

  可喜的是,在社会、家庭的帮助下,她的茶厂很快有了起色,她不仅信守承诺偿还了丈夫生前欠的债务,还致富不忘众乡亲,成立了春园青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4个村的165户农民增收致富。此外,她还用自己的浓浓爱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用点点滴滴回报社会。从巩春芝身上,我们读出了中华民族传统女性面对困难时的勇于担当,面对债务时的千金一诺,面对困难群众时的大爱满怀,在她的身上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熠熠发光。

  艰苦创业信守承诺,换得茶韵飘香。巩春芝以茶为业,以茶为友,在无形中也具备了茶的独特品格。品茶,不仅让她自己品味人生、品读生活,懂得了人生的道理,还给周围的人们带去提神清心的精神功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巩春芝的诚实品格、善人义举,不正像一壶清茶,在香味四溢的茶香中,熏陶了他人,鼓励着全社会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愿巩春芝这样的好人再多一些,给我们的社会提神醒脑,愿文明的春风再播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感动和亮色。

相关专题